PLC控制系統,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,可編程邏輯控制器,專為工業生產設計的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裝置,它采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,用于其內部存儲程序,執行邏輯運算,順序控制,定時,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,并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入/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。是工業控制的核心部分。
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推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(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,PLC)取代傳統繼電器控制裝置以來,PLC得到了快速發展,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應用。同時,PLC的功能也不斷完善。隨著計算機技術、信號處理技術、控制技術、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提高,PLC在開關量處理的基礎上增加了模擬量處理和運動控制等功能。今天的PLC不再局限于邏輯控制,在運動控制、過程控制等領域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定義:
它是一種即時系統,有別于個人電腦。傳統式以繼電器為主的電機控制系統中, 每當變更設計時,整個系統幾乎都要重新制作, 不但費時又費力;同時由于繼電器還有接點接觸不良、磨損、體積大之缺點, 因此造成成本升高、可靠性低、不易檢修等問題.為了改善這些缺點,美國DEC在1969年首度發表:可編程式控制器(Programmable Controller)。
程式控制器在發表初期被稱為(Programmable Logic -Controller)簡稱PLC, 最先的目的是取代繼電器,從而執行繼電器邏輯及其他計時或計數等功能的順序控制為主, 所以也稱順序控制器,其結構也像一部微電腦,所以也可稱為微電腦可程式控制器(MCPC),直到1976年,美國電機制造協會正式給予命名為Programmable Controller, 即可程式控制器,簡稱PC,由于目前個人電腦(Personal Computer)極為普遍, 加上常與可程式控制器配合使用,為了區分兩者, 所以一般都稱可程式控制器為PLC 以加以分別。
目前市面上之PLC控制器種類繁多,依照制造廠商及適用場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, 但是每種廠牌可依機組復雜度分為大、中、小型;而一般工廠及學校通常使用小型PLC, 其中以日系F系列及我國A系列PLC較受國人愛用。